新闻资讯

最新公告
企业新闻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载二十乘风破浪,绘蓝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建院20周年回顾与展望

来源:本站      点击:995      时间:2021-11-19
2021年11月,迎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建院20周年。20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的坚强领导下,环境规划院始终以“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决策服务”为宗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坚持“求实、创新、引领、和谐”,全院干部职工勠力同心、守正出新,紧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步伐,环境规划院也淬炼成长为国家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智库。
 
砥砺前行二十载,智库建设结硕果
 

20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环境规划院适应不同时期国家生态环境管理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基本形成了全领域、多要素、各层级的生态环境综合决策服务支撑体系,覆盖环境战略、大气、水、土壤、生态保护、风险防范、环境政策、投资绩效、形势分析、模型模拟预测、工程设计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建成了“4个管理部门+10个业务所/中心+4个实验室+20个科研平台”的组织架构,基本适应全方位、全链条支撑生态环境管理的需求。

 
20年来,积累了丰硕学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31项。创办政策咨询内参报告《重要环境决策参考》,累计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报送300余期,为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研究、环境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出版学术著作350余部,包括《中国环境规划政策绿皮书》《中国环境规划与政策》《当代生态环境规划丛书》《当代生态环境政策丛书》等10余套系列丛书。发表科技论文2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0余篇,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和SCI一区期刊收录文章50余篇。累计登记软件著作权220件,获得专利105项。
 
20年来,人才建设欣欣向荣。环境规划院职工人数从建院最初19人增长到339人,超九成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近四成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拥有院士1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3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10名、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4名、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4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3名。
 
20年来,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环境规划院连续8年在大中华区环境事务类智库排名中位居首位,2020年在全球环境事务类顶级智库中排名第25位。
 
不忘初心担使命,规划政策领创新
 
围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需求,面向前沿领域和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环境规划院不断强化在生态环境规划、战略政策领域的耕耘,紧密围绕“规划—政策—项目—风险”四大业务主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
 
以国家规划为核心领域,全链条全过程支撑环境管理顶层设计
 
20年来,环境规划院先后牵头支持编制完成70多项国家级重点规划、110多项流域和区域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建立了以中长期生态环境综合规划为引领,环境要素规划、重点领域规划、战略区域规划为支撑的生态环境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考核体系。
 
全面支撑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和规划编制。先后牵头支持承担编制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五年综合规划,在形势分析预测、目标指标制定分解、任务方案比选、重点项目筛选、规划实施评估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规划技术方法,助力规划体系日益完善。2018年和2021年,分别参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将规划目标任务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下有力落实推进。

 
全面支撑环境要素、重点领域规划计划和核心配套政策。“十一五”至今,环境规划院承担了重点流域、大气、生态保护以及土壤、农村等环境管理支撑项目,先后支撑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农村环境、重金属综合防治、政策法规、监测监管、人才等重点领域规划的编制。“十三五”期间,环境规划院作为牵头技术支撑单位参与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三个“十条”,以及《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行动计划的制定,连续5年牵头参与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入河(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编制,探索了规划实施配套政策和跟踪保障机制,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提供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技术支撑。
 
积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决策落地实施。先后承担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雄安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研究,为生态环境领域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打造区域绿色发展高地提供了解决方案。
 
创新基于规划实施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技术方法。在长期支撑环境管理实践中,强化系统集成,通过实践检验形成了“精细溯源—靶向调控—协同增效”的空气质量综合管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与碳减排协同增效关键技术、“大数据+源解析+智能对策”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技术、“高分辨率清单—路径优选—政策设计”碳达峰碳中和技术体系、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技术等,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体系框架,应用在规划计划编制和实施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规划预测和模拟评估的精度,增加了规划目标设置和落地实施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健全研究—编制—实施—评估—考核全过程。以长期以来支撑的总量减排、空气质量、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十条”等考核评估工作为基础,研究提出质量与减排响应关系及目标确定与分解、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区划、水环境月度分析预警、规划评估考核和综合分析等技术方法,支撑出台了省(区、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规定、生态环境形势分析技术指南等文件,构成了月度调度报告、季度形势分析报告、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报告、规划中期评估、攻坚战成效考核等决策支撑的工作体系,补齐了规划情景预测、实施形势分析、效果评估、成效考核等技术支撑短板,为形成“谋、断、行、督”闭环管理提供了依据。
 
深耕生态文明制度政策研究,研究推动多项环境管理政策制度创新
 
20年来,环境规划院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生态文明专题研究,支撑出台了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方案。2021年4月,王金南院长参加了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会议,并就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讲解。
 
深耕以环境保护税为代表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深入研究20年,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收理论体系,建立了独立型、融入型相结合的中国环境税收政策框架体系,提出了重点领域的环境税改方案建议,开发了环境税收政策设计和效应评估的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完善了国家生态文明财税制度体系。支撑出台《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支持环保电价、绿色价格、环保投融资、信息披露等经济政策制定,先后研究出台有关环保产业发展、“放管服”改革、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生态环境支持“六保”的政策。
 
研究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和“三线一单”相配合的源头预防环境政策体系。自2007年开展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研究制定和应用工作以来,环境规划院共发布12版《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深入开展了多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专项方案和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研究成果为数十项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监管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提供了全面技术支持。指导探索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牵头制定“三线一单”编制技术规范,支撑出台《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及监管技术规范、划定指南等系列标准规范和技术文件,支撑指导全国11个省(区)的“三线一单”编制工作。
 
研究满足后果严惩管理要求的国家生态环境风险损害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支撑国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应急管理、损害鉴定评估等制度的建立完善,为应对国家和地方重大事件和解决突出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协助起草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协助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全国试行,编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评审细则、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重要案件线索和典型案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在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燃爆事故、腾格里沙漠排污事件等国家重大事件生态环境影响和损失评估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为公益诉讼案等提供了量化依据。
 
研究推动生态环境核算体系、生态保护补偿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完善。逐步建立了经环境调整的生产总值(EDP)、生态产品总值(GEP)和经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EP)核算标准化技术方法体系,开发了“方法—数据—模型—系统—政策—成果”一体化核算平台,研究搭建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EP核算体系框架,完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指南》。引领绿色GDP核算研究,连续17年发布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报告,首次完成了涉及全球179个主要国家的GEP核算,指导20多个省份和城市开展绿色GDP、GEP和GEEP核算,为国家和地方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生态补偿等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提出生态产品服务“第四产业”的概念。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按照“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提炼—政策机制设计—试点案例应用”的技术路线,跟踪评估全国11个流域(河段)共17个省份的横向生态补偿,为《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等文件的起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积极推动地方实践创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鲜活案例
 
20年来,环境规划院始终坚持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大需求,以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为核心,推动建立了国家指导地方实践、地方支撑国家管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支撑理论创新的生态环境管理决策应用研究与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机制。
 

 

支撑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研究。2003年,环境规划院在珠三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探索编制了第一个环境空间规划,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了最早的实践案例。2012年起,环境规划院支撑推动近40个城市开展环境总体规划试点,探索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落地。2013年,环境规划院编制了杭州第一个美丽城市规划,2016年完成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17年编制了衢州第一个“两山”建设规划,2020年完成了浙江第一个美丽省域规划,支持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建设,持续推进福建、海南、四川、山东、广东、天津、宁波、烟台等地开展美丽建设,创立“美丽中国百人论坛”,推动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
 
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研究。强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地方实践研究与规划技术支撑。建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以构建“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为框架,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规划技术体系。承担覆盖全国21个省份、60余个地市、90余项国家生态省(区、市)、市、县及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规划技术支撑工作,完成全国首个浙江生态省建设评估。
 
加强科研技术平台建设,提升技术方法水平
 
20年来,环境规划院始终秉承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夯实面向世界新型智库的建设基础,持续深入开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推动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和国内外领域机构合作共赢。
 
加强科研技术平台建设。加强技术积累,建设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国家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与恢复重点实验室、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生态产品与自然资本联合实验室,搭建20个科研平台,开展环境经济形势预测、环境质量模拟、环境空间管控、碳情速报、环境政策评估等领域技术方法研究,全面支撑第一次、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总理基金”等重大项目为基础,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成果和技术。
 
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作为挂靠单位,环境规划院先后成立了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环境经济学分会、气候变化分会和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4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分支机构,举办近150期中国环境规划与政策论坛,定期就环境规划领域前沿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相关阶段性成果及学科发展等进行研讨交流。先后与30多个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厅、1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机构开展了100余项国际合作,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近50个国家相关环境科研机构进行了交流,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中国美,风华正茂踏新程
 
美丽中国,未来可期。面对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新任务、新要求,环境规划院将继续秉承“求实、创新、引领、和谐”的发展理念,坚持服务环境管理决策的定位,持续做大做强规划、政策、项目和风险四大优势业务领域,为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新篇章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面向美丽中国,推动建立健全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的生态环境规划制度体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强化生态环境规划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和空间表达,有序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从注重“目标指标管控”向“目标指标+空间准入”和“管控+指引”并重转变。加强规划目标管理和过程实施调度考核,夯实规划评估考核落地保障机制,全力支撑国家中长期、重大战略、核心要素和重点领域规划编制实施。
 
二是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决策支撑
 
加强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措施和政策研究,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方向和技术研究。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推进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和实施机制研究。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和经验研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构建价值实现政策保障体系。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标,推动开展绿色金融、绿色税费等政策工具设计、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和落地示范。
 
三是面向数字社会提高技术水平,注重技术方法集成创新
 
加强技术方法积累,坚持继承和发扬相结合,探索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有机结合,不断加强科研技术平台建设,完善规划与政策大数据模拟决策平台。以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设计、环境政策费效分析等领域技术体系为基础,不断强化数据库技术、模型模拟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数字技术手段应用。
 
四是面向新时代,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升人才队伍专业素养
 
随着生态环境管理转型的不断推进,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互影响和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技术问题,还是科学问题、经济问题、管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规划院未来将持续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加强气候变化、环境治理、新污染物防控以及具有管理、社会学背景的紧缺专业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打造具备多项专业技能、多个学科背景的多层次、宽口径的环境管理与科研人才队伍。
 
展望未来,环境规划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环境智库,通过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支持解决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Close